南氏源流丰富,包括周代南仲后裔、姬姓公子郢支孙、晋国隐士后代、夏禹之后改姓,以及多民族融合中的他族改姓和南姓张姓避祸改姓等。这些源流不仅体现了南氏与古代王族、贵族的血脉联系...
一、渊源1、姓源吕姓之源者三。其一,据《族谱》记载,吕姓出自炎帝神农。炎帝神农育于姜水(姜水是渭水的支流,在今陕西岐山县),以地为姓,故姓姜氏。起于烈山,又称烈山氏。烈山在今湖北隋州,隋州神农架相传是神农尝百草之原始林区,神农氏子孙数十代皆称首领为炎帝,何代神农氏活动于隋州,史无明载。烈山即连山,以九峰相连,山连山,故古称连山、烈山、列山、厉山等,取其音。炎帝之后共工氏,帝尧时其从孙伯夷掌礼、编掌四岳,号太岳。伯夷曾佐禹治水,因功封赐于吕,遂以国为姓。吕者,膂(脊骨)也,谓能为股肱心膂也。吕国封在蔡州(今河南南阳市西部),这个古老诸候国历夏、商、周三朝,世有国土,至春秋初为楚所灭。商末,有吕尚字牙,其先姓姜,伯夷之裔,河南汲县人。韬略雄才,避世而垂钓渭水之滨(遗址在今陕西宝鸡县东南秦岭山脚下),周文王往聘,曰,吾太公望子久矣,故子平又称太公望。吕尚佐周灭纣,封於齐,都营丘(今山东淄博市临淄......
据南氏家谱记载,会宁南姓来自通渭,而通渭南姓来自陕西渭南。明代万历年间,朝廷委派陕西渭南人南思忠任巩昌卫指挥,他和他的家人从渭南启程,一路西行,来到巩昌,先安家于秦安,后迁居通渭。这方面的情况《通渭县志》也略有记载。如果从那时算起,南姓在通渭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。据《明史》记载,明朝初期,朱元璋沿边境设立了许多卫所,寓兵于农。卫所将士可以带家属前往戍地,三分戍守,七分屯种。跟随南思忠而来的这部分南姓人口扎根于通渭后,经过繁衍,不断壮大,形成了目前的规模。光绪十九年编修的《通渭县新志》中记载,通渭境内战乱从同治元年即已开始。兵患不断,饥疫连连,这就难以避免的造成了人口的减少。《通渭县新志》卷4《灾祥》中记载“同治六年(1867年)秋大疫作,除夕禳之。七年春大饥,人相食,斗粟至十千有奇”。1990年版《通渭县志》中载,民国17年(1928年)通渭大旱,次年饥饿死亡5万人。这个数字明显超过了民......
...
...
...
“衣冠南渡三千里;香火东传八百年”,这是笔者作为裔孙,概括温州南氏历史的联语。自南宋初年迁徙以来,南氏家族就注重宗谱纂修,记录下家族历史,迄今至少重修十六次,现知最早一次修谱在元朝晚期,现存最早宗谱为清光绪十二年(1886)山东益友堂刊本《墩头南氏宗谱》。南家宅院本系列文以历代南氏宗谱、田野调查、温州府志、乐清县志以及其它文献古籍为依据,按时间顺序,概要叙述南氏家族的迁徙、繁衍、科举、名人、遗迹、文化等方面史实。除本文外,单独成篇分别为《南仰周:热心公益,道尹赠匾》《南镜秋:女子戏班开创者》《南宗景:矢志中医科学化》《南延宗:发现铀矿的地质学家》等,将依次续上。南巘(yǎn):北宋进士始迁祖据清光绪版南氏宗谱记载,温州南氏家族始迁祖为南巘,其上辈失载,据说为西周宣王时大将南仲后裔,另据宗谱载南氏二十二世孙女婿、清乐清贡生郑锡庆《弍难千古碑》“南八霁云公与雷万春将军同死社稷,迄今分享武林庙,......
今天去临渭区官道镇南家村,去拍南大吉家族墓。南大吉,估计知道的人不多,我家就在官道镇,昨天之前,我还不知道南大吉,也不知道渭南南氏。昨天查找资料,才知道南大吉和渭南南氏。渭南南氏,明代时期,陕西关中书香世家,名门望族,家族六代人,出了十个进士。在过去,一个家族出一个进士,就能改变家族命运,出十个进士,绝对是顶尖级别的名门望族。南大吉,爷爷辈出第一个进士,家族开始兴盛。南大吉这一代,南大吉兄弟二人考中进士。南大吉在浙江绍兴任知府,拜王阳明为师,后回渭南办学,称瑞泉先生。南大吉孙子辈,重孙子辈,出了六个进士,三个尚书。古代朝廷分吏、户、礼、兵、刑、工六部,尚书为各部最大官职。南大吉重孙子辈,李自成攻破渭南,南氏三兄弟被杀,南氏家族走向没落。渭南南氏家族,南大吉不是做官最大的,但名气是最大的。南大吉任绍兴知府期间,拜王阳明为师,是心学大儒王阳明先生得意弟子之一。南大吉罢官回渭南后,创建湭西书院,......
《中国人名大辞典》收人了南姓历代名人29名,占总名人数的0.06%,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二百一十三位;南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.03%,排在并列第二百八十位;南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.02%,排在并列第三百零六位。南霁云(?-757),唐将领。顿邱(亦称顿丘、敦丘,在今河南清丰南寨)人。善骑射,少为舟子,后为张巡将。安禄山反,从巡守睢阳(今河南商丘睢阳区),既而城中食尽,霁云奉命突围出,乞师于贺兰进明;进明无出师意,又欲留他,设宴飨之;霁云拔刀断指,不食而去。复冒围入,后城陷被执,贼欲迫降。巡呼曰:“南八!男儿死耳!不可为不义屈!”霁云曰:“欲将以有为也,公知我者,敢不死?”遂与巡同被害。南巨川,唐文学家。鲁郡(今山东兖州)人。盛王府录事参军南琰之子。开元二十七年(739)登进士第。至德二载(757)任给事中,奉使吐蕃。后坐事贬崖州,经岳州,贾至有诗赠之。著......
三月初十白石集市与黄华南宅南氏宗族的关系|孟母三迁,择善而邻;汝南、洛阳、磐石、黄华,南氏三迁,从南宅开始,从南宋开始,走过八个朝代,绵延起八百多年的血脉,一路铿锵把历史踩出深深浅浅的脚印。...
...
...
...
...
...
...
...
...
null...
1,古城南家村共有古城两座。大城在老村涝池以北,东西长140米,南北宽100米,占地14000平方米。南大门外原来竖有‘秦村堡’石碑。小城位于大城西北方向约200米处,修筑时间迟于大城。南北长70米,东西宽50米,占地3500平方米。它是村中豪富为了自保而私筑。2,古道秦村堡古道当地人历来称其为官路,位于城堡正南,三丈六尺宽,是通向渭南县城的一条主干大道。由村里出资修建而成,并每年拨银养护。3,学校城堡中有一所后建小学,叫望湭小学。她无论从地理位置,还是所起校名,都与渭南湭西书院而相望。渭南瑞泉中学的前身是湭西书院,南氏家族的另枝迁徙在渭南湭水的风门之南,以后另文再论。4,墓葬南大吉(族)墓,在今天村南约800米一处较高田地里。根据文献,资料记载,与其父葬“丰草原麓”,“大道”(官路)之侧都相吻合。南大吉墓在“官路”,今天的田间道路西侧约八十米,原先坚有过丈,面东的石牌坊。墓前石碑已失,残......
据1928年版《南氏宗谱》总谱世系表,南怀瑾直系上辈世系第一世至第六世因另文已述,列表如下:世系姓名事迹第一世南巘宗谱有小传,事迹详见《温州南氏家族史概述》第二世南星瑞字焕奎,行仁二第三世南国纪字惟正,行圣一第四世南复至字孟阳,行伯二第五世南敬道字公信,行端九,号山云第六世南遇福宗谱有小传,事迹详见《温州南氏家族史概述》第七世南广屯(1323—1358),谱名恭屯,字子政,欲坐船往广东潮州,才开船就遭遇顶头风,不慎坠海而亡,年仅36岁,宗谱有小传。第八世南原楚(1356—1423),谱名谦楚,字彦武,号素庵,三岁失父弟,平生历尽艰险,喜文学,明永乐十八年(1420)聘请永嘉县乡绅梅贞仲重修南氏宗谱,宗谱有小传。第九世南思载(1378—1464),谱名宽载,字继浩,号居仁,四云房祖,明代人,进士南昱之父,少有豪气,膂力过人,家有“火佃”郑谨,乡里有课税多种,郑谨不服从,被官吏抓去,捆系在檐柱......
吴胜利:临渭区南氏故里考略首部《渭南志》编撰人,湭西书院创办者,关中王阳明心学传播者,有“良史之才”之称的明代大儒南大吉的故里,在临渭区官道镇南家村。南大吉(1487~1541)字元善,号瑞泉,明代渭南县田市里(今官道南家)人。进士出身,先后任户部主事,绍兴知府等官职。罢官回乡后,在今临渭区六姑泉附近建湭西书院,除讲四书五经,理学的著述,语录之外主要传授王阳明的心学。其弟子中中进士的多达七人。嘉靖二十年承父遗稿续撰《渭南志》。该志上溯秦汉,下至嘉靖十八年,共十八卷。含图、表、考、传,约十万余字,被誉为“有良史之才”。南家世为书香望族,自天顺庚辰南钊开始,至天启壬戌南居仁,共计十位进士,跨一百六十二年,绵延七世。其中为韩林庶吉士者三人,进尚书阶者三人。家族中:南钊、南金、南大吉、南逢吉、南轩、南学仲、南宪仲、南师仲、南企仲、南居益、南居业、南居仁、南廷铉,十三位文人学士学著政绩精然,多有作品......
...
...
...
...
南氏莹分八修宗谱
南氏莹分八修宗谱
南氏莹分八修宗谱
南氏莹分八修宗谱
南氏莹分八修宗谱
南氏莹分八修宗谱
南氏莹分八修宗谱
南氏莹分八修宗谱
南氏家谱
南氏莹分八修宗谱